超越時空地認識自身、理解世界

第57代文學部長  村本由紀子

Can the past help the present? (過去能否幫助當下?)

Can the dead save the living? (亡者能否拯救生者?)

2024年,作為首位獲頒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女性,韓江於獲獎演說中如是問道。她曾在小說中描寫韓國民眾運動(譯註:光州事件)與其沈痛的終局,整個寫作過程裡,她不得不面臨一連串的自問與掙扎。然而,她說自己正是在其中感受到當下被過去所助、生者為亡者所救的瞬間。

對身在文學部的我們而言,這兩個問題無比重要:只因文學部多數的學問,皆關注於已然過去的時代,與已然逝去之人的所作所為。
與我們身處不同時空的人們,當會因何而喜、為何所憂,又受何所困⋯⋯那些無從對坐交流的他者,我們該怎樣去理解其內心,又能夠知曉到何種程度?我們一方面深切理解其艱難,一方面為純粹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所驅使,嘗試與其對話。為了破譯蘊藏於先人的「話語」或「物品」——如思想紀錄、藝術作品、共同體的殘存及遺物等——中的訊息,哲學、宗教學、歷史學、考古學、語言學、文學等學術領域,以各異其趣的多樣手法,持續不懈地進行挑戰。

然而,這超越時空的探索,意義並不僅止於此:我們不只藉此理解生存於過去的「他者」,更將同時明瞭「自己」。透過了解生活於相異時代、相異社會的人們,我們方能獲得相對化的視角,去思考現代社會究竟是怎樣的場域?生存其中的我們,又是怎樣的存在?於此,心理學、社會學等(相對而言)比起過去更關切當下的視角,便顯其重要。在無限的時間與無垠的空間之中,將相對化的自我定位於「今/此」之一點,再次體認己身之無可替代——文學部多樣化的學思體驗,正意在提供這樣的機會。

進一步說,為了避免錯誤的決斷,知曉先人做出的選擇與其結果,也足為吾等的借鑑。往昔的經驗固不能生搬硬套於來日,且人類社會中的關鍵選擇,總是伴隨輕易不能兼顧的兩難,或許從無正解,然而,一度擷取往者的經驗,於此後可能發生的現象中將之再脈絡化,多少可以讓我們對未來有所準備。生態危機、戰亂/紛爭、自然災害、未知疾病、貧富差距等等,對於正面臨著許多重大難題的我們,過去的他們可以提供怎麼的啟示?端賴吾人沈心靜氣,凝神諦聽。

如此想來,對於最初的兩個提問,我們似能夠答以肯定的「Yes」。為了令跨越時空的訊息重獲意義、煥發生機,與其他處理重要當代議題的知識領域(跨越文、理)攜手合作,發揮人文/社會系學問的獨特貢獻,將是往後越發重要的課題。期許曾浸淫於文學部的同道,與即將加入我輩的諸位,能夠為此齊心協力,不吝貢獻所學。

第57代文學部長 村本由紀子

翻譯者 :葉 宇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