跨越时空,认识自己,认识世界

第57任文学院院长 村本由纪子

Can the past help the present? 过去能够改变现在吗?

Can the dead save the living? 逝者能够拯救生者吗?

2024年,诺贝尔文学史上第一位亚洲女性奖获奖者韩江,在纪念演讲中这样问道。80年代韩国的民主抗争,民众所付出的沉重代价,是韩江一系列作品的主题,也成了她心头挥之不去的阴云。但也正是在这痛苦的创作过程中,有一些瞬间,她确实感觉到过去改变了现在,死者拯救了生者。

这两个疑问,也是我们文学院所有人必须面对的。因为在文学院,我们的学问往往聚焦于过去的时代,我们的目光往往注视着过去的人们。

曾经生活在另一个时空中的人们,何以喜悦,何以忧愁,何以郁结于心……逝者已矣,他们的心事,我们如何得知,又能知道多少?隔着漫漫时空与过去的人对话何其困难,我们早已知晓,但纯粹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还是驱使着我们去尝试。历史长河中萌发的思想、艺术凝结成的作品、文化留下的遗址和文物——先贤留下的“言”和“物”,在对我们诉说什么?为了倾听他们的话语,解读他们的留言,我们在哲学、宗教学、史学、考古学、语言学、文学这些漫漫长路上,不断地上下求索。

但跨时空探求的意义不止于此。在探求的终点, 我们不仅会看见活在过去的“他人”,更能够看见“自我”。只有了解了另一个时代、另一个社会,我们才有可能客观地认识现代社会,认识生活在现代社会的自己——在这一点上,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偏向现代研究的学科也是重要的途径。文学院各个学科的知识熏陶,也许能让我们客观地把握自我,在广袤时空之中,锚定一个(此时,此刻)的坐标,更加明白我们每个人的独一无二。

进一步说,过去的人所做的选择及其结局,也可以让我们以史为鉴,在未来面临选择时不犯错误。诚然,我们不能把过去的情境直接套用在现实里,而关乎整个社会的重大决策,也往往是进退两难,没有一个标准答案。但汲取过去的经验,取其精华,再将其融入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之中,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未雨绸缪。今日,当我们面临环境污染,战争、冲突,自然灾害,不明传染病,贫富差距扩大等严肃课题,更要仔细倾听过去的人们为我们留下的线索。

这样想来,韩江提出的两个问题,或许是可以用Yes来回答的。从跨越时空的留言中捕捉蕴含的信息,用它们来改变现实,不是文学院自己能做到的。所有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学科,不论文理,都是我们应该携手的伙伴。为此,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,今后也要致力于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。希望身在文学院和即将进入文学院的学子们,也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
第57任文学院院长 村本由纪子

李筱婷